首页 >PC >正文

智能音频 篇十:成也“Live”败也“Live”,三星这对“腰子豆”终究没能“Pro”起来

“推荐个真无线耳机呗?不要长得像苹果的。”


如果你也急切地想同地铁里无处不在的真AirPods、假AirPods以及致敬AirPods的产品们划清界限,那么这副Galaxy Buds Live就是目前你买得到的、与AirPods系列差异最直观且显著的产品了。

事实上个性化真就是一项受众颇广的需求,诸如文首那句话时不时地总会在我个人或@earphone耳边风 的微博评论区与私信中出现,毕竟真无线耳机天然拥有一定的饰品属性,与手表/手环等智能穿戴产品一样是传达用户个性与品位的窗口。因此Galaxy Buds Live自外观设计曝光起就吸引到了相当高的关注度,我自掏腰包买来评测也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它看起来如此地与众不同。

智能音频 篇十:成也“Live”败也“Live”,三星这对“腰子豆”终究没能“Pro”起来

当然了,Galaxy Buds Live这副腰子/蚕豆般的尊容可不只是为了辨识度而存在的——这是我所使用过的所有真无线耳机中佩戴最舒服的一款,唯有小鸟TRACK Air系列能与之相比。佩戴方法得当的前提下,Galaxy Buds Live圆润的造型令其几乎不会给人以发胀、硌痛等不适感,空若无物的佩戴感让我能够坚持连续使用若干小时不觉疲劳,两种大小的耳翼也令其能够牢牢地固定在耳廓内,即便剧烈运动中也不会轻易脱落。

智能音频 篇十:成也“Live”败也“Live”,三星这对“腰子豆”终究没能“Pro”起来

智能音频 篇十:成也“Live”败也“Live”,三星这对“腰子豆”终究没能“Pro”起来

又因为没有柄状结构、同时厚度比较薄的缘故,几乎不会突出于耳廓的Galaxy Buds Live即便在侧躺时也基本不会产生异物感——虽然我并不建议戴着耳机睡觉,但在这个场景中Galaxy Buds Live的优势几乎没有产品可以替代。

不同于几乎只与皮肤接触的耳机本体,充电盒在使用中要代替耳机承受各种磕划冲击,所以把充电盒也做成镜面绝不是什么好主意(这也是Galaxy Buds+最受我诟病的地方)。迷雾金色Galaxy Buds Live的哑光漆面充电盒着实让我松了一口气,虽然漆面的耐磨性能比起初代Galaxy Buds的磨砂表面还是会差一些,但至少不会像那些光面塑料外壳的产品一样哪怕包裹在保护套里也无法避免被刮花的情况。不过另外几种配色的充电盒表面就还是类似Galaxy Buds+的高光面,如果你对成色比较介意请务必配合保护套使用。

智能音频 篇十:成也“Live”败也“Live”,三星这对“腰子豆”终究没能“Pro”起来

比较惊喜的是,尽管Galaxy Buds Live的充电盒所能提供的官称续航时间(15小时)明显高于Galaxy Buds+(11小时),但其体积却远小于Galaxy Buds+,同样也明显小于我对它的体积预期,并且依然保留了无线充电功能。与AirPods、W51等产品体积相仿的充电盒无疑为Galaxy Buds Live的便携性加分不少。

至于做工质感、缝隙严谨程度、合盖松紧度等工艺细节,Galaxy Buds+就已经做得足够到位,定位更高的Galaxy Buds Live更无需担心,妥妥地真无线耳机第一梯队水准,看起来远比我这副AirPods Pro更让人觉得物有所值。

智能音频 篇十:成也“Live”败也“Live”,三星这对“腰子豆”终究没能“Pro”起来

所以Galaxy Buds Live的外形设计很成功吗?

这事儿就很有得讨论咯。的确从美观度、舒适度、档次感来看,Galaxy Buds Live至少可以在十分制中拿到平均八分以上的评价,但它也没能跳出舒适度与隔音效果负相关的惯例,其隔音水平一如我所预料的几乎可以忽略。非入耳构造的Galaxy Buds Live正如AirPods等其它非入耳式产品一样,一切外部声音都会畅通无阻地进入你的耳朵(也所以它没有也压根不需要环境音功能,时时刻刻都能把环境音听个清清楚楚,真的是很Live呢),而且它并非与AirPods定位相当的产品,搭载了主动降噪的Galaxy Buds Live从功能到定价都是奔着AirPods Pro去的,但如此结构注定了它完全无法在降噪强度上与AirPods Pro相提并论。

智能音频 篇十:成也“Live”败也“Live”,三星这对“腰子豆”终究没能“Pro”起来

从多日使用下来的体验看,Galaxy Buds Live的主动降噪功能只对于低频噪声有明显的削弱效果,也就是说你可以指望它能减弱一些交通工具或空调的噪声,中频和高频噪声则完全是我行我素的状态——即便是对低频噪声削弱效果较为明显的结论也是相对Galaxy Buds Live自身而言的,横向比较主动降噪+隔音的综合噪声削弱效果的话恐怕多数依靠“被动降噪”的入耳式耳机论降噪效果都会明显好于Galaxy Buds live。

所以说如果你是奔着主动降噪来的,那么Galaxy Buds Live要让你失望了。哪怕是Galaxy Buds+这种并不支持主动降噪的入耳式耳机,凭“被动降噪”也能提供更好的噪音隔绝效果。

Galaxy Buds Live相比Galaxy Buds+增加的另一个功能类似于AirPods Pro的“Hey,Siri”,即语音唤醒智能助手。与AirPods Pro的用法一样,你只需要在佩戴Galaxy Buds Live时说出“Hi,Bixby”便可以呼出Bixby,无需手动操作。

但事实并没有“理应”的那般美好。面对AirPods 2代/AirPods Pro时我们考虑的是“Hey,Siri”实用性究竟多高,但对于Galaxy Buds Live我们不得不先考虑它的唤醒成功率问题。说实话Galaxy Buds Live的麦克风品质没有让我觉得比Galaxy Buds+有明显提高,使用主动降噪功能时会有较为明显的风噪,而“Hi,Bixby”在室外、商场等不那么安静的环境中唤醒成功率也实在不怎么高,即便你扯着嗓门成功将Bixby唤醒,她能否听清你接下来的指令又是另一个问题。虽说在安静的室内唤醒率和识别率还算可以,Bixby的智能程度也比Siri更令我满意,可你真的好意思在办公室里这么做么?

智能音频 篇十:成也“Live”败也“Live”,三星这对“腰子豆”终究没能“Pro”起来

比较意外的是,Galaxy Buds Live的通话质量进步给了我惊喜。虽然Galaxy Buds Live的主动降噪功能抗风噪效果并不理想,但通话抗风噪倒是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较高风速中也能够准确拾取人声传至电话另一头,在我所使用过的真无线耳机中,论通话降噪性能,仅有AirPods Pro在Galaxy Buds Live之上。这一功劳自然属于Galaxy Buds Live新增的语音拾取单元(即骨振动传感器),其能够收集下巴的震动再转换为语音信号,借助这一技术,安卓阵营真无线耳机终于出现了通话质量能追上苹果尾巴的选手。

智能音频 篇十:成也“Live”败也“Live”,三星这对“腰子豆”终究没能“Pro”起来

根据我爱音频网的拆解可知,Galaxy Buds Live搭载的蓝牙主控芯片是来自博通的BCM43015,与Galaxy Buds+一致。不出意料地,Galaxy Buds Live实际的连接稳定性与延迟体验也同Galaxy Buds+相当:双发连接令其在使用中极少出现声音断续的情况;在Galaxy Wearable中开启游戏模式后其延迟表现完全可以满足《和平精英》等射击游戏的需要,甚至优化较好的部分音乐游戏在关闭触摸回馈音后也是可以玩的,但低延迟模式仅适用于三星手机游戏中心内的应用,换言之Galaxy Buds Live在非三星手机上并不能实现低延迟,在三星手机上要想实现高度同步的音画体验也需要手动将视频app添加进游戏中心。更详细的相关体验可以参考我们此前发布的Galaxy Buds+评测。

续航表现方面,Galaxy Buds Live变得更为常规。不同于Galaxy Buds+堪称鬼畜的11小时以上单次续航力,Galaxy Buds Live用回了与初代Galaxy Buds同样大小的电池,连续播放时间锐减到了6小时这一“寻常优秀”的水准,开启主动降噪和“Hi,Bixby”还会略有下降。内部电池容量缩小、功耗增加还使得Galaxy Buds+的“充电三分钟,播放一小时”小退步到了“充电五分钟,播放一小时”,但感知不强就是了。好消息则是Galaxy Buds Live的充电盒续航增加到了15小时,能为耳机充入两个半循环,并且依然支持无线充电,可以随时用支持反向无线充电的手机为它奶上一口。

智能音频 篇十:成也“Live”败也“Live”,三星这对“腰子豆”终究没能“Pro”起来

Galaxy Buds Live的操作方式与Galaxy Buds+一样通过触摸面板实现播放/暂停、开关主动降噪等指令,但是去掉了实验室功能中的双击耳机边缘调节音量选项——毕竟这个圆融的造型就不存在线条分明的“边缘”。同样因为耳机外壳是一整个曲面而没有独立出来的面板模块之缘故,Galaxy Buds Live的误操作率有一定增加,尤其是在反复调节佩戴的过程中。如果你跟我一样对此感到苦恼,可以在Galaxy Wearable中禁用触控操作。

从功能体验角度评价Galaxy Buds Live,它大致保住了Galaxy Buds+较为优秀的基本盘,并且在通话质量这个非苹果系真无线耳机的“老大难”问题上实现了明显的突破。令人遗憾的是Galaxy Buds Live的单次续航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但与竞品横向比较仍是不错的水平)且面板误触率比Galaxy Buds+更高,而新增加的主动降噪功能受制于非入耳式结构只做到了聊胜于无的降噪强度,语音唤醒智能助手的体验也有待优化。

智能音频 篇十:成也“Live”败也“Live”,三星这对“腰子豆”终究没能“Pro”起来

事实上不只是主动降噪的效果受到了非入耳式结构的显著拖累,Galaxy Buds Live的音质也因此增加了许多变数。不难预见,Galaxy Buds Live也一定会像AirPods等产品那样因为封闭性不足使得声音密度及动态损失较多。但Galaxy Buds Live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佩戴牢固度远胜绝大多数半入耳式真无线耳机,这使得其佩戴的封闭性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由用户自主调节。

所以评价Galaxy Buds Live的音质也要分若干种用法。首先是音质最理想的状态,即搭配大号耳翼、耳机尾端贴紧耳廓下部、出音口尽可能接近耳洞且开启主动降噪的情况。此时Galaxy Buds Live的密度和动态其实都不会输给Galaxy Buds+,也就是说Galaxy Buds Live的音质水准在理想状态下可以追平Galaxy Buds+,同样能够立于消费级真无线耳机的音质顶点。区别在于Galaxy Buds Live此时的低频要比Galaxy Buds+多不少,所以对应的推荐均衡器设置是“高音增强”来改善其通透度。但这种用法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此种状态下的Galaxy Buds Live几乎完全丧失了其非入耳式构造的舒适度优势,硬质耳机外壳紧紧顶着耳洞的体验还不如入耳式构造的Galaxy Buds+(与耳朵硬接触也是其他半入耳式耳机舒适度减分的主要因素)。

退而求其次去兼顾不错的音质与可以接受的舒适度,你可以将耳机尾端贴在耳廓上部、避免耳机对耳洞造成太强的压迫感,然后用手轻轻地按一下耳屏使出音口靠近耳洞。此时的Galaxy Buds Live的密度及动态自然是要随之缩水的,但作为真无线耳机来讲仍然是较为优秀的水平,舒适度也会有较大的改观,这是我个人最为推荐的用法。

如果你除了戴着舒服外什么都不在意,那么省略按压耳屏的步骤就好,甚至也可以按需更换小号的耳翼。此时评价Galaxy Buds Live为佩戴舒适度最好的真无线耳机毫不过分,但音质……也随之缩水到了仅比AirPods略强的程度。

智能音频 篇十:成也“Live”败也“Live”,三星这对“腰子豆”终究没能“Pro”起来

再如果你连主动降噪的耳压也比较抗拒,那么我还要提醒你:关闭主动降噪会让Galaxy Buds Live的低频变散、丧失凝聚感。所以除非身处风速较高的环境、风噪比较恼人,否则我还是建议全程开启主动降噪使用,Galaxy Buds Live的耳压在主动降噪耳机中算是相当低的水平,很容易适应(毕竟降噪效果也毋庸置疑地弱嘛)。

主动降噪、语音唤醒智能助手以及更高的定价等纸面特性都令人很难不把Galaxy Buds Live当做“三星的AirPods Pro”来看待,可真正深入体验后我们又不得不承认Galaxy Buds Live的综合产品力与AirPods Pro相比尚有距离:它在嘈杂环境中的语音唤醒体验实在难称堪用,特殊的产品构造也令其主动降噪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哪怕是与自家定位更低的Galaxy Buds+比起来,Galaxy Buds Live的隔音、续航力及音质也均有缩水。

但与此同时,Galaxy Buds Live也拥有当今真无线耳机中堪称最好的佩戴舒适度,不但正常使用中可以做到几乎没有异物感,甚至侧躺也不在话下——当然,代价是把隔音、降噪、音质一并献祭掉了(不排除退步的电池容量也与特殊造型设计有关的可能性)。

智能音频 篇十:成也“Live”败也“Live”,三星这对“腰子豆”终究没能“Pro”起来

显然Galaxy Buds Live与Galaxy Buds+之间并非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毕竟真无线耳机选择起来远不像手机或者PC那样只需评估纸面上的性价比,按需选择合适的产品才是正道——以我自己举例,我既不缺音质好的耳机、搬家后通勤也无须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即无所谓隔音强弱,佩戴和通话质量更占优势的Galaxy Buds Live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主力。

所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Galaxy Buds Live的优势也好缺点也罢大都与非入耳结构脱不开干系。纯粹讨论性价比的话,不足千元的Galaxy Buds+要比Galaxy Buds Live香上不少;可如果你是对佩戴舒适度或通话质量有较高要求(的Android手机用户),甚至说你只是想要一款当下外观最个性不从众的真无线耳机,Galaxy Buds Live的确是更好的选择。

嗨,毕竟它叫做Galaxy Buds “Live”而非”Pro”嘛。

网友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暂无评论...
三日内热门评论文章
为您推荐
  • 相关阅读
  • 业界资讯
  • 手机通讯
  • 电脑办公
  • 新奇数码
  • 软件游戏
  • 科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