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PC >正文

胖居乱语:“平头塞比入耳强?播放器比小尾巴强?”

最近经常收到的私信是“xx耳塞、xx小尾巴怎么样?”基本没有问头戴大耳的,可能天越来越热,玩随身的也越来越多。那这篇还是来写随身吧。

胖居乱语:“平头塞比入耳强?播放器比小尾巴强?”

之前写了两个5000档热门国产塞的对比,达音科禅pro和飞傲fh9。有私信问和钛铃plus有啥区别。这塞子很早之前就听过,这次索性还是写一写,作为一款国产平头塞,敢卖4000多,还是需要一点勇气的。

抛开CNC五级钛+手工打磨、大木盒包装、独立编号限量1000条等等浮华的噱头,只看音质相关的用料,包括16mm直径专利型夹钢式结构钻石切割悬边膜片单元,以及号称2k元以上级别二次冶炼音圈铜箔基线材。值得一说的是这颗改良过的动圈单元:

胖居乱语:“平头塞比入耳强?播放器比小尾巴强?”

16mm的大直径应该是业内最高,加上首创的钻石切割悬边技术优化动态,并保留原有的瞬态优势;沿用阴阳师更轻量的全铝线圈和N55磁体,实现更高磁路效率和更低失真。

主观听感,高频的空气感令人印象深刻,毛刺感并不强烈;人声的宽松度足够,中频有不错的细节感和音色的准确性,hifi性绰绰有余。以上优点似乎是平头塞共有的,而在入耳塞里并不容易做到的:无论是空气感还是宽松感,对如今4000以上的IEM来说,有些奢侈,原因是:一旦用了动铁单元,无论是圈铁还是纯铁甚至是静电混动铁,声音都会多出一些动铁特有的机械感、冷硬感,如果需要突出空气感和宽松感,往往需要堆单元,或是加上动圈、静电去补充频响、扩展音色,但加单元之后又会产生分频衔接的新问题。如此一番“把简单事情搞复杂”的操作之后,价格自然也飚上去了。

而平头塞只需要做好单动圈,几乎没有分频之虞。另有制型的天然利好,可塞入更大尺寸的单元,这对任何动圈耳塞来说都是好事。对平头塞来说,单元直径超过14mm轻轻松松,主流旗舰平头都在15mm以上,而入耳塞想要做到这点极难,比较有名的是索尼EX700、EX1000上直径16mm的动圈单元,强如索尼才能实现如此硕大的振膜面积,但付出的代价也很大——不得已采用横置单元设计,成品“U盘”造型奇葩、佩戴隔音性也欠佳,到了新一代旗舰IER-Z1R,索尼也终于妥协,抛弃了原本的超大动圈,改用12mm+5mm微动圈的一大一小双圈设计,再搭配了一颗高频动铁单元,价格由EXK的3999涨至12999。

胖居乱语:“平头塞比入耳强?播放器比小尾巴强?”

说完入耳的“宽松困境”,再对比平头聊聊入耳的优势。首先自然就是低频,强如钛铃plus,其低频在同档入耳里也是垫底的水准,起码我找不到比它残响更少、声底更薄的入耳。听惯平头的会习惯这种低音,但更多烧友听的是入耳,当切换到钛铃plus时,会有“低频消失”的错觉,再换到入耳式,低频又瞬间回来,并有一种密度更大的三频能量涌入耳道的感觉——这便是入耳的第二个优势,整体能量感。

你可以把平头塞看作是缩小版的大耳,因为它们的单元发声模式更加接近,只是振膜尺寸有质的区别。入耳则是完全不同的制型,它有独立导管、有真正全封闭的腔体,别小看导管,这是入耳密度大幅胜过平头的关键。一方面减少漏音造成的细节缺失,另一方面通过导管内腔排布、材质选用以及出音口优化,会给三频作“多次修正”,比如se846提升低频的“迷宫导管”、比如fitear提升高频的钛合金材质导管和椭圆形出音口、比如更极端的无导管谐振的仙女座等等。这些IEM能在低频能量大幅保留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更少的高频衰减,即极高频延伸并不比你平头差,但低频明显碾压你。

当然还有个显而易见的优势就是入耳可运用种类更为丰富、数量更多的单元,除传统动圈之外,平板、动铁、静电都能用,这些单元比起动圈各有优势,尤其在素质(瞬态)层面,平头很难比拟,而在动态上,尽管钛铃plus号称平头塞里的超强动态,但和入耳相比,低频的致命短板造成动态优势荡然无存,蓝神圈这样并不以动态见长的“普普通通10mm双动圈”即可轻松胜之。

胖居乱语:“平头塞比入耳强?播放器比小尾巴强?”

钛铃plus这样的高价平头塞面临的困境是:空气感和宽松感,固然相对IEM较为独特,但在同类型产品力并不难获得,早年常玩的宇音200块钱的PK2就能做得很好;和中低端平头比,钛铃plus的宽松优势不明显,更麻烦的是解析优势也不突出,低端平头可以很糊,但你钛铃plus也没法质变成动铁IEM那样的细节放大镜——开放式单元造成的细节丢失无法避免,而单元受限于腔体也无法靠近大耳,16mm基本也已经是极限——钛铃plus腔体直径16.5mm,耳廓戴一阵就会有疼痛感。

所以,平头>入耳的说法,只建立在极其追求音色宽松感、排斥入耳“头中效应”、或是耳道无法接受IEM导管贴合的前提之上,除此之外,一律更推荐入耳——更好的隔音性、更强的密度感、种类/数量更丰富的单元配置、更高的综合素质上限等等,总之,入耳的优点远比平头多。

接下来说说前端。播放器vs小尾巴是这一年多以来圈内最热话题之一,之前也写过文表达过观点。但说的再多也比不上真金白银掏钱买来的有说服力。这么说吧,我去年陆续清了3/4台播放器,只剩了一部DP100金,因为它的独特染色、双TF卡槽还有即将成为历史的2.5mm平衡口,其他中端播放器,都在海鲜市场转手,与此同时进了条w2-131小尾巴。

胖居乱语:“平头塞比入耳强?播放器比小尾巴强?”

应该说,去年年初w2的上市,是小尾巴爆火的标志性事件,2000档小尾巴战xxxx砖这种明显引战的说法甚嚣尘上,这样的“挑战权威”自然会激发基数更大的老国砖、老Walkman、老ak机型玩家的反感情绪,你一个小小的尾巴看不起谁呢?连独立供电都没有,这么一点点电路板,能做好声吗?而且旗舰级也才不到2000,真要2000战1万,你当乐彼是慈善机构???

其实以上说法我都认同,和入耳对比平头一样,论音质上限,播放器肯定有强于任何小尾巴的。最直接的,如今万元以上的砖越做越大,虽然我一台都没买,但我知道这样惨烈的军备竞赛意味着什么——乾龙盛QA390LE、飞傲M17、山灵M9、享声MR2、凯音N8ii、还有更贵的乐四万、索六万等等,反正好料用足、推力拉满,综合素质爆表,像M17、QA390LE、索六万这样的机型甚至还支持直流供电,能当半个台机使。够大,才能够爽,这就是高端播放器降维打击的方面了:

更大,意味着可以做好更极致的供电,比如QA390LE内置多颗18650锂电供电,能做到稳定高电压输出,而小尾巴大多是不带电池的;

更大,就能防止更多大体积高品质电元器件,比如LP6里的大型丝绸滤波电容,能显著改善低频质感,小尾巴要塞这几颗电容就会异常之厚;

更大,pcb布局就不会捉襟见肘,散热更容易做(不容易产生热噪声)、理论上功能实现更多,比如独立屏蔽罩、多层pcb板数模分离等,这在小尾巴里也极难实现。

所以,小尾巴为什么卖不了高价的关键就在于其设计性能上限有极限,远低于播放器,螺狮壳里做道场,就那么一些变化。单论用料良心程度和电路复杂性,w2已经是小尾巴里的天花板——独立晶振、独立fpga、双dac、双耳放、数模独立供电,还带显示屏、独立4.4平衡口接插件和独立音量控制,理论上小尾巴里能做到的,它都做到了。但对于播放器来说,这些堆料都是小意思,我还能给你加上安卓、windous之类的OS,还带大电池和大触屏呢!

胖居乱语:“平头塞比入耳强?播放器比小尾巴强?”

小尾巴的最大价值,在于让预算相对较低的入门或进阶烧友,能有一个显著提升现有非发烧前端音质的高性价比便携解决方案。注意这里的三个关键点,第一是显著提升非发烧前端音质,第二是高性价比,最后是便携。这3点才是小尾巴的核心价值:

① 相比非发烧前端音质,小尾巴可以轻松做到,比如苹果原装lightning转3.5线,接iphone只能听16/48KHz的apple music,但几乎所有小尾巴都能支持到24/192KHz的苹果高解析无损的码率上限,苹果那个小尾巴是从凌云逻辑定制的集成CODEC,解码性能根本无法和W2用的CS43198或W2-131用的CS43131抗衡。而之后的模拟放大部分差距更大,也是最能拉开听感差距的核心原因,苹果耳机口压摆包括小尾巴线从来没超过1V,但小尾巴尤其是带平衡口的基本都超过2V,w2-131 4.4口更是接近3V。更高压摆,对于一些中高端耳塞来说,能推出有更大的动态、气势(储备功率更大),也能把极高频推得更开,音色更趋自然(缓解削波失真),就推开耳塞来说,高端小尾巴基本都能做到;

② 高性价比是和同价位播放器相比,或者某种程度上来说,2000档的小尾巴音质是胜过2000元播放器的。无论是素质层面的底噪、谐波失真、声道分离度、动态范围这样的客观指标,还是实际对比之下的听感,相同价格下,小尾巴都是占优的一方。推钛铃plus,w2-131的4.4能很好的收住其毛刺,说明控制力出色;能把中频密度推到不松散、较靠前的程度,说明压摆力道不缺;能让24欧114dB/mW在静音状态听不到一丝底噪,说明其信噪比轻松过关。说到底噪,w2-131可不困了,整机131db的SNR,市面最高;32欧带载不失真最高输出功率也有近280mw。同时做到极低失真和较高推力的播放器,以全新在售一手价3000为限,各位有闲情的可以自行找下,找出一款算我输;

胖居乱语:“平头塞比入耳强?播放器比小尾巴强?”

③ 便携性,同样是小尾巴的绝对使用优势。不带OS、不含电池和大屏,意味着重量、体积都能做到非常小巧和轻便,主流尺寸大致为口香糖形状,重量在20g-30g之间;像w2这样的机线分离小尾巴,还具备更普适的多设备通用性——type-c母座搭配苹果线、安卓线以及标准USB-A转接头,手机/平板/电脑全平台通吃,相比CPU/内存配置低下的安卓播放器,智能手机/平板+小尾巴的流媒体体验性明显占优,当与使用粘性最高的数码装备捆绑在一起,成为“hifi音频附件”时,小尾巴就不会像播放器那样,会有“多一个设备”的负担,不用充电、即插即用有多爽,用了就明白。

胖居乱语:“平头塞比入耳强?播放器比小尾巴强?”

所以,小尾巴本身就是个小快灵的“贴身匕首”。要求不高的话,1/2百的公版方案就很香,参考魅族、小米的音频线,可别小看了东莞方案,功耗极低、推一些2000以内低阻高敏有线耳塞,完全可以说把钱花在了刀刃上;要求高点的,500档的七彩虹m1或飞傲ka3也属超值,各方面素质有可闻进步,接口更丰富,基本的hifi性出来了,依然推中低端耳塞,绝对不亏;预算更高的,无脑w2或131(建议冲新,二手价并不友好),顶级非公版方案,最完整的数模电路设计,堪称圈内标杆,新出的颇受好评的高端小尾巴或多或少都有借鉴w2的地方,素质可轻度越级挑战标准DAP,若解决好数字端供电问题,还有进一步榨干潜力的可能,身边就有加独立充电宝用y线连手机和w2的复杂玩法,但不适合我这样的懒人。

回到原问题:“播放器真比小尾巴强?”,没错,要极致性能,请加钱上高端播放器,总有一款适合你。如果预算不多、只打算推耳塞、有流媒体刚需、无法忍受蓝牙hifi的数码味/延迟和干扰噪声、只能接受口袋机听歌,那小尾巴无疑是最优方案。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暂无评论...
三日内热门评论文章
为您推荐
  • 相关阅读
  • 业界资讯
  • 手机通讯
  • 电脑办公
  • 新奇数码
  • 软件游戏
  • 科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