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玄学,这不是真理,却被一些人在践行。关于摄影的谣言很多,并被一些人深信不疑。
因为整理长途旅行的摄影器材,并针对视频做了一些优化调整,顺手写了几篇有关旅游摄影镜头的文章。看的人并不多,毕竟现在拍照都是手机为主了,但还是有不少反馈和讨论。其中不乏一些想当然的,用玄学和谣传相互验证出来的所谓“真理”。
今天要谈的是老镜头的解析能力,也就是老镜头是不是不如新镜头拍摄的清楚?老镜头能否喂饱如今的高像素相机?
这个问题引申一下,其实要搞清楚的是:
对于拥有高像素传感器的相机来说,谁是成像系统内的短板?
是老镜头么?
或者是镜头么?
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本应该碾压的局面并没有出现

拍摄标靶,横宽1.3米。对比的画面是中央的横版邮票,其为雕版印刷,细节足够丰富,粗细线条都有
拍摄器材为佳能M5和索尼A7,双方的传感器都标称2400万像素。由于M5为APS-C幅面,换算成全幅的话,等效像素数增暴增至6240万。也就是说全幅镜头在M5上使用,与在全幅6240万像素下使用,对镜头解析度的考验是一样的。
在传说中,老镜头能喂饱多大的像素呢?并没有准确的答案。比较常见的观点是2000万像素是极限,像素再提升就需要新设计生产的镜头才能匹配。
比如有人提出:尼康官方当年宣传D810时明确指出,绝大多数老镜头喂不饱高像素机,并推荐新的高像素镜头群。
还有人认为:135底片数字化后得到的有效信息大约在1200万到1500万之间,因此胶片机时代镜头的解析能力也就支持到2000万像素。
更有人使用老镜头拍摄后,发现照片虚得厉害,没有清楚的地方,转而使用新镜头后,拍什么都清楚,于是也跟着感叹,老镜头怎么能和新镜头比。
能不能比不是靠说,而是要实验。

请看实拍的对比结果
佳能100mm/2.8是红圈微距头,以锐著称于世,是专业镜头代表。2010年发布,至今仍在销售。
佳能50mm/1.8 STM人送称号铁痰盂,低价格大光圈,是性价比高的代表。2015年发布,至今仍在售。
柯尼卡35mm/2.8是柯尼卡AR卡口的早期镜头,生产年份在1965到1967年,不论发布还是停产都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名副其实的老镜头。
需要注意的是,佳能100mm用的是A7机身对应的2400万像素感光器,而小痰盂和柯尼卡用的都是M5机身,对应的是6240万像素。
如果2000万像素对于老镜头是一个极限的话,柯尼卡35mm面对等效6240万的传感器和佳能100mm面对2400万传感器,应该存在巨大的成像落差。可惜,这一局面并未出现,为什么会这样?

2.8光圈拍摄的原图放大800%后的对比,上为佳能100mm、下为柯尼卡35mm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邮票雕版印刷,主体全部是纯黑色细线构成。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画面会有黄色出现?
两枚镜头画质是有区别,但主要在于柯尼卡成像偏柔和,各光圈差异明显一些,但细节并不少。这是镜头设计取向的问题,并非解析力不足的表现。
反观佳能50mm在某些光圈画质明显劣化,比如4.0光圈上就很明显,是佳能50mm比不过半个世纪高龄的柯尼卡么?
问题出在哪里呢?
功能进步对于性能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一下新老镜头在索尼A7机身上的对比
康泰时35mm/2.8这枚镜头算是产品系列中的低端货,1975年设计定型,后在1985年移至日本生产,一直到2000年停产。
从实拍对比可以看出,康泰时35mm和柯尼卡35mm解析能力很接近,似乎柯尼卡还略好一些。成像风格康泰时更加强调过渡而非对比,这与德、日镜头的设计倾向性相符合。
反观佳能50mm成像最差,大光圈紫边,小光圈影像劣化。不过也比在M5机身上的表现好多了。
佳能50mm在M5上成像不佳的重要原因并非是它解析度不足,是因为拍摄时我偷懒用的2秒钟自拍,而其它镜头都是用的10秒钟自拍。显然即使机身放置在三脚架上,2秒自拍也不足以让机身完全稳定。
机身结构的稳固也会影响最终成像的清晰度,佳能M5的结构相比索尼A7要“弱”一些,特别是装在三脚架上镜头更容易出现轻微晃动。而老镜头由于是全金属结构,比较轻的新镜头更容易引起晃动。
新镜头相对于老镜头除了重量变轻,还有哪些重大进步?
防抖功能算是一项,因为有了防抖,在手持拍摄时会大大提升画面质量。记得早年拍照片,入门必学的一点是如何稳定地手持拍摄,不然就等着查收整卷拍糊的底片吧。
进入数码相机时代,大多数人都会观看机身显示屏取景拍摄,这与把相机固定在眼前通过取景器拍摄相比,稳定性大大降低。正是因为镜头有防抖功能,才保证了大多数成像相对清晰。用防抖镜头的拍摄经验来操作非防抖老镜头,成像虚掉也正常。
这或许就是老镜头解析度不行谣言四起的原因吧。

邮票局部特写,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彩色的点掺杂在西服的网格之中
镜头和相机厂家对于此类谣言并无澄清的动力,越来越贵的镜头需要真真假假的各种概念、包装、宣传等等,才能忽悠人来买。即便如此,我仍然怀疑尼康在D810的宣传上攻击老镜头是纯粹的谣言,因为这实在太愚蠢了。
不可否认,新镜头在各种功能上越来越便于使用,自动对焦、防抖都不断大幅度进步,定焦镜头不同光圈、变焦镜头不同焦段、系列产品不同镜头的成像素质和风格都越来越统一。
但是,如果从镜头看家的本事解析度上来论,新镜头不但没有大幅度超越老镜头,某些功能还影响了解析度的发挥。甚至在感光从模拟的底片变为数字化的传感器之后,镜头在解析度方面的追求,也从无限变为了有限。
6420万终极对决,是谁拖了后腿?
康泰时200mm/3.5和其它康泰时镜头不同,只在德国生产过,它的制造年代是1975至1985年,这枚镜头或许也已经40多岁了。它还是康泰时家族中最不起眼的镜头,资料很少,评价不高,价格非常低廉。这样一枚镜头,能够在等效6420万全幅传感器上,挑战以锐著称、比它年轻35岁的佳能100mm/2.8么?特别说明,由于焦段太长,所以两枚镜头只是拍了相同幅面的局部。比上面测试的幅面要小很多,细节会丰富很多,只作为相互对比,而和其它测试无可比性。

总结:低通大揭秘以及多少像素才够用




加载中,请稍侯......
网友评论